火线少年

北京日报   2023-08-09 07:07:17

朝阳区北苑路的一家养老驿站里,88岁的李承祚总是面带微笑,跟每一个人都热情地打招呼。你肯定想不到,眼前这位操着四川口音的老人,居然是一名战斗英雄。

在上甘岭战役争夺391高地的战斗中,李承祚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。他冒着枪林弹雨,穿越200米封锁线,从炮位上救下了8名被瓦斯熏倒的战友,立下了二等功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作为炮兵观测员的他,当时身上居然没有任何武器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当时只有一个念头,一定要把他们救出去!”70多年过去,李承祚语气依旧坚定。

抗美援朝老兵李承祚接受采访。本报记者 安旭东摄

干粮袋救了他一命

1951年3月28日,李承祚所在的炮九团随志愿军第十五军入朝作战。李承祚当时刚初中毕业,是部队特招的炮兵观测员。在部队,李承祚这批炮兵观测员因为文化程度相对高,被称作“小知识分子”。

在那个没有导航、没有定位系统的年代,炮兵观测员就是我军大炮的“眼睛”。而敌人那边,却拥有大批侦察机,双方在装备水平上差了好几个量级。

“还没看到敌人,炮弹就飞过来了。”这话一点都不夸张。入朝第3天,李承祚所在的部队便遭遇了敌人空袭,一下子损失了3个连。许多战士还没来得及上战场,便长眠在鸭绿江畔。凶悍的敌人并未吓倒年轻的战士们,从第4天开始,志愿军战士便“化整为零”,夜间行军,白天在森林里休息,和敌人玩起了“捉迷藏”。

入朝不久,李承祚的军旅生活就陡然发生了改变。由于炊事班无法继续给战士提供伙食,他和战友便背上干粮袋,吃着炒面继续前进。可别小看这干粮袋,不但能装粮食,行军休息时还可以当枕头,关键时候还能救命。

一次,敌机俯冲扑来,向我军疯狂扫射。战士们立即隐蔽,待敌机飞走后才一个个站起身来。这时,走在李承祚后面的战友发现,他的干粮袋总是漏个不停。李承祚打开干粮袋,从里面找到了一个弹头。原来,是套在脖子上的干粮袋为他挡了一枪。刚踏上战场,李承祚便体会到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。这时,他还不满16岁。

差一点儿就没命了,李承祚却从未感到过害怕。“我们去朝鲜,就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。”李承祚回忆,入朝前,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块包袱皮,把带不走的行李留在国内。如果牺牲,就把行李寄到家里。出发前,他们每个人都给家人留了一封信,这封信实际上就是遗书。“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,为国捐躯光荣。”带着这样的信念,李承祚跨过了鸭绿江。

小个子立下大功

李承祚所在的炮九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。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,因战果卓著,炮九团被授予“威震敌胆”的锦旗。这支部队以东北籍老兵居多,他们的个头儿明显比李承祚高出许多。但谁也没想到,在391高地的战斗中,这个小个子却在战场上立下了大功。

那是1952年10月的一天,为配合上甘岭战役,李承祚所在的二连接到任务,支援某加强连的潜伏作战。按照上级指示,每门炮要在最短时间内打完100发炮弹。战斗异常激烈,我军火力全开,很快炮管就打红了。为了给步兵强大的炮火支援,战士们不停地往炮身上浇水降温,连续向敌人开火。

然而,短时间内的密集射击,产生了大量瓦斯,导致炮位上的战士接连被熏倒。眼看着大炮哑火,指挥所内的李承祚格外着急。他找到连长,自告奋勇要求去打一门炮,却没有得到批准。“你们炮兵观测员可是‘宝贝’,万一出事怎么办?”李承祚再三坚持,连长才同意了这个小个子的请求。

从连指挥所到阵地,中间有200多米的封锁线。可炮兵观测员没有配枪,怎么过去呢?只见李承祚像只敏捷的兔子,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,炮声一响就卧倒,炮声一停就冲,就这样摸到了阵地。此时,炮位上的8名战友都倒在了坑道内,阵地上还有十几发炮弹没有打完,李承祚将炮弹迅速打完。完成炮火支援任务后,他顾不上休息,又投入到营救战友的行动中。

“坑道内空气不流通,如果长期得不到救援,他们就会失去生命!”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李承祚迸发出超越年龄的力量和决心,将战友逐个背到30米外的通风处。起初,他的速度还很快,但到后面,体力渐渐不支,他的速度也越来越慢。到营救最后一个战友时,他的双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,再也站不起来了。他爬到战友身边,背起战友一点一点地向外爬。爬到洞口,他的双手磨破了,战友也获救了。

因为这次传奇的营救经历,年仅17岁的李承祚被授予二等功,还获得了朝鲜人民军颁发的二级战士荣誉勋章。李承祚至今珍藏着这枚勋章,在他获得的所有军功章中,这枚银质勋章熠熠发光。

事后,有人问起李承祚,他救下的8位战友都是大个子,而他自己却很单薄,万一出不来怎么办?李承祚的回答铿锵有力:“我从来没想过救不出去的情况。我一定要把他们救出去!”

和邱少云并肩战斗

在391高地的战斗中,志愿军还诞生了一位特级英雄,他就是邱少云。虽然同在第十五军,同是四川人,李承祚当时却不认识这位老乡。直到邱少云牺牲,他才猛然发现,原来两人曾并肩作战过。

“邱少云了不起啊!”说起这位战友,李承祚语气里满是崇敬之情。他说,邱少云参加的是潜伏作战,在那场战斗中,邱少云没有开一枪,没有消灭一个敌人,却被授予了特等功,恰恰说明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。

“其实邱少云旁边就是水沟,只要往水沟里一滚,他就不会牺牲。但是这样做整个连队就会暴露。”李承祚说,一个人的暴露,会造成全连的牺牲,从而导致整个战斗意图的落空。邱少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暴露部队,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精神。李承祚说,正是这种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精神,让我们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,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。

许多年过去,邱少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,也深深影响了李承祚。当年那个穿越火线的年轻战士,后来进入大学深造,走上了科研岗位,成为了高级工程师。李承祚说,抗美援朝的经历,是他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种精神不但让他在战场上战胜敌人,也鼓舞着他在科研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。

如今,李承祚已经是耄耋老人。虽然退休多年,但他眼不花、耳不聋,依然关注着我国的科研事业。他欣慰地看到,我国的科研人员不但数量上来了,而且非常年轻。面对技术上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他激励年轻人要坚持,不要气馁,更不能怕失败。

李承祚说,在7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,我们“钢少气多”,如今“钢”多了,“气”也要更多。